66耽美 > 重生耽美 > 纵横三国的铁血骑兵 > 081囚犯曹仁

夜色深沉,天空中悬挂着一轮明月,用皎洁的月光普照着大地,整个大地都笼罩在这片月色当中。

在月色的笼罩下,张彦、太史慈等人一路急退,这才甩开了袁军的追击。

此时人困马乏,正好前方不远处有一个村庄,张彦便带着将士们朝那个村庄走去。

片刻之后,张彦等人便抵达了那个村庄,村庄死一般的寂静,甚至连狗吠声都没有。张彦出于谨慎,先派几个人进去打探了一番,这才知道,这个村庄里竟然没有一个人。

袁术带领大军从淮南杀入了淮北,先锋桥蕤烧杀抢掠,宛如一群盗匪,所过之处尽皆抢掠一空,一旦遇到抵抗,甚至会杀光这一带所有的人,并且放火将这里付诸一炬,附近多数的村庄听到这个消息,都纷纷逃散。

所以,这一路上,无人的村庄多不胜数。

张彦于是率军进入村庄,在村庄里住了一个晚上。

到了第二天天亮的时候,斥候来报,袁术率领大军已经从向县出发,并扬言要生擒张彦,踏平徐州,并且以怀义校尉孙策为先锋大将,乐就、梁刚为辅,率马步军五千先行。

而孙策的先锋部队,已经快要接近张彦所在的村庄了。

张彦觉得阻滞袁军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料想陈群、徐盛、王波等人已经在竹邑城准备的差不多了,于是率领太史慈等人火速后撤,前往竹邑驻守。

在张彦的一声令下,所有骑兵纷纷骑上了马背,以最快的速度退出了村庄,一路向北疾驰。

张彦这边刚刚离开还不到三刻钟,孙策率领乐就、梁刚便从后面追了过来,孙策看了一眼这座村庄里安静异常,担心村庄里有埋伏,于是下令让军队停了下来,亲自带人进入村庄查看。

孙策等人小心翼翼的靠近了村庄,连续试探了几次,村庄内仍旧没有动静,孙策这才大着胆子进入了村庄。

他一进入村庄,便看见村庄里有人住过的痕迹,而且篝火也才熄灭不久,他料定张彦等人走不远,便火速带领军队向前追击。

孙策带着乐就等两千骑兵先行,却让梁刚带着三千步兵在后面尾随,两军的差距越拉越大。

一个时辰后,孙策带着骑兵沿着张彦等人留下的马蹄印,一路狂追到了蕲县县城,一股浓厚的血腥味扑鼻而来。

孙策十分的警觉,变得谨慎起来,当来到县城门口时,见城门大开,放眼望去,城门里面死尸遍地,干涸的血液凝固在城里的地上,看上去像是城里铺了一层紫酱色的地毯。

二三十头野狼穿梭在城中的尸体里,正埋头贪婪的撕咬着尸体,有的尸体的内脏被扯的到处都是,上面爬满了成群的苍蝇。

这些尸体都穿着统一的军装,正是昨日死在蕲县的袁军将士。

孙策看到这样的一幕时,皱起了眉头,并且派人进城打探了一番,确定城内没有一个人后,便带着骑兵继续追逐。

临行时,孙策留下了一个骑兵在这里等候着,让这个骑兵转告后面的梁刚,让梁刚来收拾城内昨日战死的士兵,将他们统统拉到城外,就地掩埋。

孙策带着乐就等骑兵,继续追逐,一路向北,很快便来到了浍河的河岸,望着宽阔的浍河里的河水,孙策等人只能望河兴叹。

“张彦他们一定是渡过河去了,务必找到渡河用的船只!”孙策下令道。

骑兵分成好几股,沿着河边去寻找船只,结果一无所获。

最后,一名骑兵抓了一名百姓回来,孙策询问船只之事,那百姓一五一十的告诉了孙策。

原来,张彦一早就派人在此收集了船只,等到张彦到来后,便率军渡河,却把船只全部在对岸一把火给烧了,直接造成了方圆数十里内无船可用,以便阻滞袁军渡河。

孙策见失去了良机,便让士兵在河边暂时驻扎,然后从河边的树林里砍伐大树,借用树木的粗壮枝干,扎成木筏,并在此等候袁术的大军到来。

张彦成功的摆脱了孙策的追击,一路向竹邑驶去,所过之处,但凡遇到城镇、村庄,便告知他们袁术大军将至,请他们到他处避难,以免受到战争的袭扰。

一时间,各地百姓纷纷举家迁徙,前往他处避难。蕲县、铚县、符离、竹邑四县都得到了这个消息,县内百姓因靠近彭城,纷纷前往治安较为稳定的徐州避难。

短短的两天时间,蕲县、铚县、符离、竹邑四县都因为害怕受到战争的牵连,人去楼空,方圆百里内竟然再也遇不到一个身影。

张彦听闻这些百姓都要到彭城避难,于是令陈群、徐盛、王波等人用船予以运输,输送了五万多百姓渡过睢水,进入彭城,并让彭城境内各县县令妥善安排这些百姓。

竹邑县北接睢水,南与沱河相邻,境内沟渠纵横,水资源丰富,大多是引用睢水来灌溉农田。

竹邑城更是比邻睢水而建,三面环水,只有南门一个城门,而城内更有一座码头,与上游位于梁国境内的睢阳码头、下游位于下邳境内的取虑码头,共同组成了睢水的三大重要码头,远近知名。

平日里,漕运的船只大多都在竹邑码头停留,是个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的地方。所以,这一带的船只也比较多,是渡过睢水的必经之地。

若袁术的军队在此处登船,便可兵分两路,水陆并进,一路渡过睢水进攻彭城,一路则乘船顺流而下进攻下邳。

所以,张彦更是把这里看的非常重要。


状态提示:081囚犯曹仁--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