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耽美 > 虐心耽美 > 解码三国英雄 > 第五节、英雄不死
量,在运动中拖垮敌人,在运动中捕捉战机,然后,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一剧本的脚本就来源于官渡之战中的白马战役。《三国志.武帝纪》:“绍遣郭图、淳于琼、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绍引兵至黎阳,将渡河。公北救延。荀攸说公曰,‘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擒也。’”这里荀攸给曹操的计策就是面对强大的敌人分兵出击,以一小部分牵制敌人,分散敌人的优势,然后以强大的力量突袭、包围白马的颜良并予以歼灭。的运动中歼灭敌人的战术有如直接从曹操的白马之战中总结出来的一样。

的第三个战术思想就是到敌人的后方去,到敌占区去,抗日战争如此,解放战争也是如此。到敌人后方去干什么呢?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这是其一。还有其二,这其二就是破坏敌人后方的补给线。百团大战干了什么?百团大战一大任务就是破坏铁路、桥梁、破坏日本侵略者后方的补给线。日本侵略者战线拉得越长,其运需补给的任务就越艰巨,切断其补给线,使前方得不到补给,自然会失去战斗力,不战而溃。官渡之战以弱胜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到袁绍的后方去,到袁绍的后方去干什么呢?就是破坏袁绍的补给,曹操两次到袁绍的后方去,都是去烧毁袁绍的军粮,特别是第二次奔袭乌巢烧毁了袁绍的粮仓,使袁绍彻底失望了。

以上三例是从战术方面将军事思想与官渡之战对接,由此不难发现官渡之战在我**事发展史上的重要影响及重要地位。

下面我们从战略方面将的军事思想与官渡之战对接。前面我们讲到的《论持久战》,该文将中国的抗日战争分为三个阶段,这一点与官渡之战也是极其相似的。其一,背景相同,都是敌强我弱。其二,心态相似,在敌强我弱的背景下都都表现出了恐慌。其三,都经历了战略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从这一点上分析,我们可以说官渡之战为写作《论持久战》提供了历史题材与战例。

我们将的军事思想与官渡之战对接,说明的军事智慧受官渡之战启发,来源于官渡之战,似乎有点牵强附会,有这种想法并不奇怪。在大家看来,与曹操、军事思想与曹操的官渡之战似乎是八辈子也挨不着的事情,但只要去认真搜集一些信息,认真读一些书,你也许就不再怀疑了,就会相信我这样的对接是有道理的。之于《三国演义》是密不可分的,是形影不离的。从十多岁开始阅读《三国演义》,直至老人家去世之前,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三国演义》,一辈子都在阅读《三国演义》。自己有阅读能力时自己阅读,眼睛看不清了,就请人代读,阅读《三国演义》持续七十多年时间,终其一生,你说,对于《三国演义》,一生阅读过多少遍,翻开阅读过的《三国演义》,对其中的大量人物都有批评,每一章都有评语。不仅自己认真阅读,而且建议高级将领阅读,并开玩笑说,不读《三国演义》、不读《水浒》、不能算中国人。井冈山时期,有人指责是拿着《三国演义》指挥战争,当然不承认,说一到关键时刻,这些东西都忘了,具体战役都是依据具体情况、具体情形制定战争策略,事情当然如此,但七十多年的阅读经历,《三国演义》烂记于心,这不可能不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我将的军事思想与官渡之战,当然包括《三国演义》这个大背景对接是不无道理的。

三、唯才是举,鉴今宜古。

唯才是举,是曹操的首创,这一创举,尽管一千多年过去了,一刻不曾离开过我们的现实社会,而且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现实社会。

唯才是举,是曹操选拔、培养干部的方针、政策,为了更好地贯彻唯才是举的方针、政策,曹操先后三次颁发求贤令。

曹操三次求贤令有两个共性。一是革命性,二是包容性。革命性是彻底否定了汉武帝以来推行的“举孝廉容性是强调只要有一技之长,尽管不仁不孝、尽管有被人耻笑的行为、尽管有贪污不廉洁的坏名声都在举荐之列,都应极力举荐。

唯才是举的干部路线对后世产生过深刻与深远的影响,一直为我们诟病的科举制之于唯才是举有其共性,也受其影响。唯才是举是直接否定了前代的举孝廉,而科举制也是直接否定之前的九品中正制的干部路线,同样体现了革命性。科举制的首创者是隋文帝杨坚,在杨坚主政之前的干部路线是世袭制,是魏晋以来形成的九品中正制。在这种世袭制的庇护下,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或地方担任高官,为了改革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这就是科举制的源头。科举制冲破了门阀权贵世袭的干部选拔路线,使有真才实学的、出身低微的人能凭能力走进统治集团核心为官,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实行了考试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科举制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与唯才是举通过推荐选拔人才,由于一对双胞胎,一男一女、一阴一阳,一直没有离开过中国社会,而且一直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形成的高考制度就一直徘徊在这两种制度之间。建


状态提示:第五节、英雄不死--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