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竿,仔细把家里的墙墙角角打扫了一遍,什么蜘蛛网,烟尘灰,都被清扫干净,瞬间不大的房子看起来就干净了好多。

接着便是做小年饭,北方逢年过节习惯包饺子,姜杜白原先是不会的,一来他自己一个人生活,很难有包饺子的兴趣,二来事业起步后工作繁忙,很难有时间自己买菜做饭。

饺子馅有两种,白菜粉条,萝卜猪肉。猪肉只有半斤,还放了一部分腌肉,但不管怎么说,这顿饭算得上丰盛了。

老的擀皮,小的捏饺,速度居然还跟上了,段老头点点头:“不错不错,包的是越来越好了。”

自家儿子做饭不错,就是饺子不会包,想起姜杜白第一次包饺子闹的笑话,段老头就忍不住想笑。

那时候姜杜白是第一次包饺子,他没包过饺子,但知道饺子怎么包,段老头看他捏出来的饺子板板正正,陷儿也很足,加上姜杜白平时一直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也就没怎么怀疑,放心让人上手,结果下水一煮,全都烂了皮,最后两个人硬生生吃了一顿饺子汤。

煮熟的饺子给灶王爷供上,然后点着香,还要摆上买来的灶糖。灶糖又叫关东糖,乳白色的大块,扁平丝条状或者圆球,吃起来又酥又粘牙,据说就是因为这样,家家户户才用它,为的是黏住灶王老爷的牙,让他老人家在玉帝面前只能说好话。

入乡随俗,姜杜白自然帮着段老头收拾好一切需要的东西。

等时间到了,就用火柴点着打好的冥纸,黑夜里一切明亮都会变得夺目,火苗噌得一下就窜起一米的高度,照得周围黑暗影影绰绰。把收下来的灶王像,之前扎的马,还有没燃完的供香一起扔进火堆,段老头拿着一根木棒来回拨动地上的冥纸,让它可以充分地燃烧,一边嘴里念念有词:“灶王爷爷本姓张,一年一回换衣裳,灶王爷爷上天堂,抛米抛面你都承当,到天上多说好话,少说是非,保佑我家的大宝无病无忧,将来娶个好媳妇,做个儿孙满堂的幸福娃。”

磕头贴上新的灶王像,送灶就完成了。此时锅里第二次下的饺子也熟了,姜杜白拿着盛具把饺子捞出锅,满满一盖簟的饺子,白白胖胖,看得人非常有食欲。

把老头的酒拿来倒上,父子俩安安静静吃了个晚饭,为了长个子,姜杜白还特意多吃了几个。

再过几天他现在的身子就十一岁了,可眼下的身高还不如林枝枝一个小姑娘,比起同龄的小胖子杨土也差了半个头,让人不免开始担心成年后的个子。

晚上八点多,段老头开始烧水。

如果说雁山村姜杜白最不习惯的地方,莫过于洗澡。夏天还好一点,可以直接到河里洗,冬天就麻烦了,三四个月洗上一次,而那一次,就是在小年这天。

烧了满满六壶的热水,把半个水缸都用没了,姜杜白黑着脸婉拒了段老头的“搓澡服务:“我自己可以洗。”

“你自己洗得干净嘛。”段老头不放心,“我把炉子弄得旺一点,别冻着。”

屋里有个小炉子,因为没有煤炭,所以冬天几乎不会烧,续了一把木头让炉子里的火更大,房间的温度好歹上升了一些。

小的洗完澡,老的也要洗,姜杜白帮着段老头搓背,手下的皮肤又糙又黑,可以说是皮包骨头,姜杜白突然意识到,眼前的这个老人已经很老了,七十五,就是在雁山村也算高龄了。

新年一天一天的接近,天气也越来越冷,大年三十一早,姜杜白被段老头从被窝里拉出来,准备做新年供养的年食。

村里有一家制豆腐的老手,每天都会磨上三十几斤的豆腐。天气暖和的时候,早上都会听见他们家汉子的叫唤声,现在冷了,那家的汉子也懒得出来,村里人只能赶早上他们家买,去的晚了,一天的豆腐就卖没了。

“豆腐丸子,炸藕荷。”姜杜白这几年已经被段老头训练成了这方面的熟手,搅拌匀和的小盆豆腐陷,用手攥成大小差不多的圆球,比起萝卜丸子,豆腐的更难成型,忙活了两个小时,炸出来了三大盖簟的丸子和藕荷,足够两个人吃到元旦。

下午要贴对联,东西是去镇上的时候买好的,虽然贵,但一年也就一次,村里人也没有哪家说省下的,就连段真家都买了一对。没有春联,好像这个年都过不完整似的。

熬好的面浆糊用刷子刷在大门两侧,姜杜白个子不够,只能等段老头刷完浆,然后把手里准备好的对联递过去,再由段老头贴到门帘上。

家小业小,加上简陋的厕所只有三个门,厕所在这里叫栏,用来养牲畜,可惜他们家没有。姜杜白拍拍手上的木屑,看着仿佛变了样的家,嘴角不免微微翘起。

其实这样也挺好。

身体健康,家庭和睦,总比上一世孤苦伶仃来得快乐。

拜年

大年三十儿除夕夜,依旧是没有春晚的一年,吃完年夜饭,姜杜白被段老头强制性留在家里,还没有想清楚是怎么回事,就看到院子外来了一群人。

先进来的是杨土的父亲杨虎,手上拿着一个篮子,上面盖着块蓝色碎花的布,也不知道里面装了些什么。他后面还有几个村里的长辈,姜杜白几乎都认识,进来后也不用段老头招呼,几人自个儿找座位坐下,杨虎站在门口,双手交握不安地放在肚子前,看起来颇为紧张。

“虎子啊,怎么来了?”段老头掀了掀眼皮,对人不冷不淡地开口。

“二


状态提示:第9节--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