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不读书,文瑾想起过了陈庄后看到的风景,不说话了,津河改道之后,虽然莫凌山的溪水还是注入在旧河道,但水流小多了,韦家湾就建立在裸露出来旧河道上,地里全是细沙,没有肥力,产量太低,村里人几乎都有些小手艺,不然没法生活。
韦家以前的地,全葬身新河道了,不然,日子不会成这样。
韦成岚能在这么艰苦的环境里,让一家人填饱肚子,实在太难了,也实在太不容易了。
“哥,你说,舅舅能不能搬到山窝去呀?咱今年还想多养猪,还要多养鸭,还有种莲藕,哪里忙得过来亮工弟弟这么小,不能不识字呀。”
文翰闻听,微皱的眉头一下子舒展开来,两眼发亮,右手握拳,往左掌一击:“对呀,我怎么没想到这个。舅舅过得太苦了。你知道吗?韦家湾这一片的几个村子,‘种一坡,收一车,打一簸箕,蒸一锅’,不管多勤快,种多少地,都难吃饱。”这样的环境,韦成岚还能那么爽朗乐观,他的心智得多坚强呀,文瑾对这个艰苦生活中挺立不倒的硬汉肃然起敬。
第三十七章 引诱
文瑾,你和亮工玩儿,我去和娘商量一声,看怎么和舅舅说。”
“好,你去吧。”
“我也去!”韦亮工不愿意和文瑾玩,大概还在生文瑾的气呢。
三个人便一同前往,韦氏正在和亮工的娘说话。
这是个眉眼秀美的中年女人,生活的艰难,让她的脸色有点青黄,皮肤也黑且粗糙,看着比韦氏还老。但大而明亮的双眼,还有真诚的笑容,给人亲切温暖的感觉,令人愿意与她亲近。
“大姐,你且坐,我去收拾几个菜。”韦舅母出去了,文翰亟不可待地把让舅舅搬家的话说了出来。
“你舅舅不会答应的,他放不下族人。”韦氏摇头。
“二伯母,这就靠你来说服了,韦家湾以前人口是现在好几倍呢,为何都搬走了若没有舅舅,这些人没了庇护,说不定投亲访友自谋出路,反而比现在日子好过呢。”
“可,你舅舅……”
“娘,事在人为,你还是劝劝舅舅吧。”文翰拉着母亲的手,摇晃着祈求道。
“二伯母,舅舅他若是走出去,说不定找到了出路,还能回头帮族人一把,再说,就算到咱那儿,收入高些,也有能力支助族人,难道陪着一起受穷,才是好样的?”文瑾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问题。
“就是,娘,亮工都八岁了,难道一辈子都不启蒙,不识字吗?”
韦氏的手一下子就攥紧了,这是她的心病,弟弟因为发大水,没能读书,难道侄子连识字都没机会了吗?要是这样,她韦家,可就再无翻身的机会啦。
“二伯母,若是舅舅不答应,就想办法让韦家舅妈搬咱家暂住,让文翰哥先教亮工弟弟念书吧。”
“我认字,我爹教我呢,我都能认一百多个了。”
都八岁了,才认一百多个,韦氏听了,眼神里的悲哀更甚,她咬咬牙,终于下了决心:“我去厨房,帮你舅妈做饭。”
“好啊。”文翰和文瑾对视一眼,露出笑意。在镇上卖了几天鱼,他察言观色的能力大为提高,书呆气儿少多了。
“让二伯也劝劝舅舅吧。”文瑾考虑,那个家还是二伯的,舅舅就是答应,肯定还会在意姐夫的心意。
“爹爹肯定会答应的,他心地最好。”文翰语气十分肯定。
这个文瑾相信,钱先诚把亲情看得比钱财重要得多,是个至诚君子。
“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有二伯和二伯母两人都劝,说不定舅舅会答应。”
“嗯,好的。”
钱先诚和韦成岚两人,正对面坐着喝茶聊天。韦家经济条件这么紧,韦成岚待客上却不见任何纰漏,茶水点心齐备,虽然东西不怎么样,但却没有丝毫怠慢之意。
“舅舅,我想让你带着,去河边走走,文瑾这么大,还没见过河呢。”
“呵呵呵,冻得一大片的冰块儿,没什么看头。”韦成岚奇怪文瑾为何这么要求。
“你们河滩边上,有没有芦苇呀?”
“没有。”
“哎呀舅舅,为何不种些呢?那个可以编苇席,春天还可以再苇丛里采野菜,说不定还有大雁在里面做窝,可以捡大雁蛋吃……”
“好孩子,你说的那些太不现实,人都没吃的,怎么能种芦苇呢?我们还得耕了种荞麦呢。”
钱先诚好容易能和舅子说几句话,自然不愿文瑾打扰,他给文翰使了个眼色:“带弟弟去玩儿,别打扰我和你舅舅说话。”
文翰不敢违拗,答应着站起来。
“舅舅,这可就你们的错了,若是你们不住这里,让河滩长了芦苇,几年后返回来,可以编苇席,还能做其他发展,比如养羊养鸭,不就慢慢富起来了?你们现在这样过渡耕种,地力越来越贫瘠,人越来越穷,越穷越耕,越耕越穷,恶性循环怎么行?你该想其他的招儿。”
“这孩子……”钱先诚一脸尴尬,十分歉意地给韦成岚道,当着人面,他还不好训斥文瑾,只能不停地给文翰使眼色,让他把人带走。